贝聿铭全集读书笔记

· 4895字 · 10分钟

我们没有被夹击在两种文化中间无所适从,而是潇洒地跨越了文化的差异,在获得新世界的同时保存了原来的世界—-卢爱玲语。

前言 🔗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笔者对大师了解不多。前几日看完了《贝聿铭全集》,自觉领悟了一些东西便记录在此。

年轻浅薄的笔者将贝聿铭先生102岁的人生中涉及建筑设计的部分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阶段,大师一开始并不是大师,但当大师成为大师的时候,他一定已经拥有超乎常人的、无比强大又坚定的内心力量。以下文字整理自《贝聿铭全集》中贝聿铭先生的话,也融合了一些笔者自己的想象。

1948-1960:离开象牙塔,进入商业地产开发领域 🔗

1948年,31岁的贝聿铭离开了哈佛大学,去了房地产开发商泽肯多夫的商业建筑公司工作。贝聿铭设计的第一个作品名为“螺旋公寓”,虽然当时被誉为“美国公寓设计中最具想象力和革命性的方案”,但这个项目一直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此后的许多年里,贝聿铭也多次顽强地试图去建造这栋公寓,终是未能建成。

接着贝聿铭接手了一些小型的、低成本的建筑设计项目。直到1953年,贝聿铭投身于华盛顿西区城市改造项目,虽然他提出的城市开发计划得到了媒体和多家竞争对手的高度认可,但无穷尽的、官僚主义的利益斗争致使项目拖延多年,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1954年,贝聿铭针对纽约市中央车站改造项目设计出了“双曲面大厦”(广州塔的外型与其非常相似),这项设计最终也未建成。在商业建筑领域里工作了将近十年的贝聿铭,大部分时间都被花在一些城市规划、以及一些最后并未建成的项目上。如果是普通人的话,走到这一步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放弃这样的人生、就此随波逐流了呢?

1957年,贝聿铭终于等到了早期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那就是在纽约市设计建造“基普斯湾大厦”。在那个年代,贝聿铭身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却并不仅仅只是做建筑设计的事。他研究混凝土建筑的新技术,试着去开发一种既有吸引力又成本低廉、可以大量复制的建筑单元,积极应对政府政策问题确保政府能提供足够的贷款使项目延续。尽管经历了许多波折,这个大型项目最终成功建成。

由于一直深陷低成本住房的建筑设计中,贝聿铭认为自己的思想变得僵化,难以发挥自由的想象力……似乎应该跳脱出来了。

1961-1973:自立门户,挑战与突破 🔗

1961年,在独立创业10个月后,44岁的贝聿铭得到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项目,第一次有机会将建筑作为艺术形式来设计。当他渴望突破的时候,便正好得到了这样一个绝妙的机会。但这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贝聿铭必须推翻以往的经验,全部重新开始。自此,贝聿铭需要去倾听不同人的声音来满足客户们特殊的需要和兴趣。最终,贝聿铭突破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开始萌芽。也是从这时起,贝聿铭一生都坚信客户是与项目本身同样重要的因素。

仍是1961年,贝聿铭接手了又一个小型的低成本项目–埃佛森博物馆,这是之前所做一切工程的总结,本身又有重大的突破,他“找到了形式,懂得了空间”。这个项目给予了贝聿铭足够的自由去做之前从未做过的尝试,也终于使他真正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路。

1964年,肯尼迪图书馆项目立项,贝聿铭被选中,一夜之间变成家喻户晓的名人。但项目的选址问题纠缠了整整十年才落定,这使得贝聿铭十年间的许多付出全都落空。幸运的是,虽然项目推进的过程非常艰难,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图书馆建成后,有一段话被镌刻在这座建筑的墙上,摘自肯尼迪的总统就职演说:

所有这些都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在最初的100天内完成,不可能在1000天内完成,也不可能在本届政府的任期内完成,也许在这个星球上,终其一生也完不成。但是,让我们开始吧。

此后的许多年里,贝聿铭相信应在每一项工作都倾尽全力,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证明自己。终于在1968年,贝聿铭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机会去尽情展示自己的艺术抱负–设计建造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这个项目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段、一个预算庞大的开明客户、一个相对宽松的时间表。于是贝聿铭顺理成章地结束了单纯使用混凝土的时代,开始尝试使用新的材料,也开始超越固有模式,尽情探索丰富的光线。这个项目最终为贝聿铭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独具标志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1977-1988:建筑艺术,而不仅仅是商业建筑 🔗

1973年秋天,贝聿铭事务所设计的汉考克大厦出现了玻璃幕墙脱落问题,一系列风波把贝聿铭推到了风暴中心,也使得他一夜之间名誉扫地。那几年事务所濒临破产边缘,贝聿铭不得不寻找美国本土以外的海外客户。挨过最艰难的处境以后,接连一些项目的顺利完成使得贝聿铭的名誉逐渐恢复。1977年,贝聿铭接手设计波士顿美术馆西翼,开始运用比国家美术馆东馆更先进的技术,日后这些技术将在卢浮宫项目上得到进一步发展。1981年,贝聿铭与声学家一起接手梅尔森交响乐中心的项目,首次使用计算机来辅助设计。就这样,贝聿铭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每每或从技术上或从艺术上超越自己,终于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章–大卢浮宫项目。

1983年,66岁的贝聿铭正式接受了大卢浮宫改造项目的委托,以往的所有积累都在这一次发挥作用,不管是对结构、空间、光影的艺术探索,还是与官员、政治、民众意愿的博弈,还是在一个长期的项目中与团队充分合作,这一切都不只是奇迹的累积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历史就在那里,既带不走也回不去,而卢浮宫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适应了新的时代。

1989-2008:退休后自由地做想做的事 🔗

1988年,71岁的贝聿铭正式退休,彼时的他对建筑设计已经不感兴趣了,设计一个令人兴奋的建筑作品对他来说不再是什么挑战,真正的挑战是走遍世界各地后如何真正地了解那些历史和文明、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退休后,贝聿铭决定不再承接特别大的项目,而是仔细挑选一些小的项目。此后,贝聿铭去日本设计了美秀美术馆,去卢森堡设计了穆旦艺术馆,回中国设计了苏州博物馆,又去卡塔尔设计了伊斯兰教艺术博物馆。与日俱增的声望让贝聿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几乎可以奢侈地随心所欲地选择他喜欢的地点来建造他设计的建筑项目。这些建筑将过去的历史与现代相连接,每一次设计都提炼并重塑出当地文明中最本质的东西,实现了现代主义的同时,又没有打破传统。

读后感 🔗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天,我先看了目录,翻看了我知道名字的一些篇章,看不懂……甚至觉得无趣。不过美秀美术馆那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相信只要是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徘徊过、又喜欢过陶渊明的诗的人都会对这个建筑心生向往。后来,庄子老爷子插了个队,就把贝聿铭老爷子往后放了。再后来,正好工作上进入一个忙碌的节奏,于是拖到前几天才一口气或者几口气看完。

后来看是正序看的,看到第一篇螺旋公寓的时候就给看郁闷了,其实并不是心情有多差,就是正好身处逆境的时候不想再看多悲催的人物事件了。但始终是好奇,职业生涯开篇第一个项目就悲剧了的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辉煌顶峰的,于是接着看。私心里想,要是自己职业生涯前十年都这样惨,应该是一定会丢失自我的吧。

这本《贝聿铭全集》是当成人物传记来看的,正是因为建筑的东西大多看不懂,于是看到了贝聿铭先生在逆境时的坚持、在顺境中的反思,在人生顶峰之上的谦逊和新的追求。不止,此处容我斟酌一下……

当我决定写下这篇读书笔记时,连带着思考了一些以前不敢面对或者被忽略了的东西:

  • 其一,我确实对思考上瘾,而且做不到先放一放,这打脸啪啪的。似乎要思考到确定再也想不出什么的时候,才能安心地放一放。有时候,会觉得不思考到尽头,就会像困在蛹里的毛毛虫不能破茧。就算暂时地碰到了尽头,也不一定能弄清楚究竟是在钻牛角尖,还是需要突破些什么。而现在能够放一放的唯一理由是,要早睡不然第二天会起不来,所以只有周末才能放心地任意放飞思绪。

  • 其二,我怎么敢、怎么好意思去写贝聿铭,我根本都不懂建筑,除了觉得好看,甚至都想不出任何稍微专业一点的词语来形容他的设计。这是我的问题,没有建立起自己“评价的边界”,担心存在“识人的缺陷”。

好了,斟酌完了,接着写出真正的读后感。世俗意义上成功人士的人生是相似的,他们有强大的内心、坚定的意志,面对任何惊涛骇浪都波澜不惊,他们有无穷的创造力,总能留下不朽的篇章供后人瞻仰。那这些对于我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又能有什么启示的意义呢?有的,正是因为我足够普通,和我一样的人一抓一大把,所以,吾道不孤。这个时代每个平凡的人都有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只是大多默默咽下苦痛,不去描述罢了。但是,我在试图描述,所以,我的路仍旧只能我自己走。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抵御刀枪剑戟的伤害,又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PS.我甚至都没有理想),更加没有独具一格的创造力去建立什么震惊旁人的东西,那我就……那我当然不能破罐子破摔啦。

这本书启发我的有两点,一是再怎么向往更广阔的领域,也得先实打实把当下的每一件事尽全力做好;二是,别再总是叨叨自己做人没有理想之类的啦,没理想的人多了去了,所谓“理想”或者说“方向”、“目标”、“前进的动力”之类的慢慢摸索嘛,要是真得遇到了以后可不能拿年纪大干不动当借口,人类的记忆力也好、思考力也好、创造力也好都是“用进废退”的吧,不管是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都可以不用放弃追求“理想”,但是若必须有所取舍时把“理想”放到心里保存起来也是可以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不要总是空想,要做实事,心动就去行动(ps.喂,不是说买买买)。

贝聿铭作品全编 🔗

序号 名称 年份 地点
1 圆形螺旋公寓(未建) 1948-1949 纽约州,纽约
2 海湾石油公司办公大楼 1949-1950 佐治亚州,亚特兰大
3 齐氏威奈公司 1949-1952 纽约州,纽约
4 贝氏私邸 1952-1952 纽约州,卡托纳
5 里高中心 1952-1956 科罗拉多州,丹佛,
6 华盛顿西南区城市重建项目 1953-1962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7 中央车站双曲面大楼(未建) 1954-1956 纽约州,纽约
8 基普斯湾广场 1957-1962 纽约州,纽约
9 路思义纪念教堂 1956-1963 中国台湾,台中,东海大学
10 社会山项目 1957-1964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11 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中心(绿楼) 1959-1964 马萨诸塞州,剑桥
12 麻省理工学院化学楼 1964-1970 马萨诸塞州,剑桥
13 麻省理工学院化工楼 1972-1976 马萨诸塞州,剑桥
14 东西文化中心 1960-1963 夏威夷州,马诺,夏威夷大学
15 纽约大学大学广场 1960-1966 纽约州,纽约,纽约大学
16 国家航空公司航站楼 1960-1970 纽约州,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
17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1961-1967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
18 艾佛森美术馆 1961-1968 纽约州,锡拉丘兹
19 联邦航空局空中交通管制塔 1962-1965 美国,多个地点
20 克里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1963-1971 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
21 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威尔明顿总部) 1963-1971 特拉华州,威尔明顿
22 肯尼迪图书馆 1964-1979 马萨诸塞州,多切斯特
23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 1965-1973 加拿大,多伦多
24 得梅因艺术中心扩建项目 1965-1968 爱荷华州,得梅因
25 达拉斯市政厅 1966-1977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26 贝德福德-史蒂文森超级街区项目 1966-1969 纽约州,纽约,布鲁克林
27 赫伯特·F·约翰逊艺术馆 1968-1973 纽约州,伊萨卡,康奈尔大学
28 国家美术馆,东馆 1968-1978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29 保罗·梅隆艺术中心 1968-1973 康涅狄格州,沃灵福德,乔特中学
30 华侨银行中心(华厦) 1970-1976 新加坡
31 来福士广场 1969-1986 新加坡
32 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学生公寓 1971-1973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
33 波士顿美术馆,西翼及翻修项目 1977-1981 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34 IBM办公楼 1977-1984 纽约州,帕切斯
35 得克萨斯商业银行大厦 1978-1982 得克萨斯州,休斯顿,联合能源广场
36 威斯纳馆,媒体实验室 1978-1984 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
37 香山饭店 1979-1982 中国,北京
38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1981-1989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39 中银大厦 1982-1989 中国,香港
40 乔特罗斯玛丽科学中心大厅 1985-1989 康涅狄格州,沃灵福德
41 创新艺人经纪公司 1986-1989 加利福尼亚州,贝弗利山
42 摇滚名人堂和博物馆 1987-1995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43 大卢浮宫项目 1983-1993 法国,巴黎
44 四季酒店 1989-1993 纽约州,纽约
45 “天使之乐”钟楼 1988-1990 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神田美苑
46 美秀美术馆 1991-1997 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神田美苑
47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1994-2001 中国,北京
48 卢森堡大公现代美术馆 1995-2006 卢森堡
49 德国历史博物馆(军火库) 1996-2003 德国,柏林
50 奥尔亭 1999-2003 英国,威尔特郡
51 苏州博物馆 2000-2006 中国,苏州
52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000-2008 卡塔尔,多哈